#1 | 混乱与秩序
这份 Newsletter 共计完整阅读时间约 30 分钟,点击右边👉目录可以直达分支主题。弱水三千,我尽自己的能力,取来一瓢与你分享 :)
Last updated
这份 Newsletter 共计完整阅读时间约 30 分钟,点击右边👉目录可以直达分支主题。弱水三千,我尽自己的能力,取来一瓢与你分享 :)
Last updated
这是 Newsletter「商业内观」诞生后的第 1 期分享,我给它起了一个主题叫:混乱与秩序。
这份 Newsletter 的定位并不仅仅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也是试图去展示从信息资源到知识结构之间的演化。
什么是信息资源?
之前看到过一个有趣的信息分类,将认知上的信息资源可以分为 4 种。
分别是:挖井人、维护者、普及者、投喂者。
挖井人:一手信息。指一些正在被研究、思考和验证的新鲜的思考,可能在这些研究者的脑子里、笔记本上,还未完成后续加工,但是新鲜热辣。另外一些思考被系统化表现出来,就成为了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维护者:二手信息是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的资料。比如维基百科、一些讲述底层逻辑的书如《国富论》;还有一些比较中性的行业调查报告;还有系统整理后的各行业的优质教材和认证培训。
普及者:三手信息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是因为需要被很低的认知资源理解,所以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同时也会加入一些不精确的概念。
投喂者:四手信息是常看到的、根据这些畅销书产出的理论。大部分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或者是情绪因素(例如看懂了这个才是中国人)。可以简单概括为,讲一个观点,配套无数浓烈的鸡精。
一二手信息都需要极大的认知资源和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在这个要求之上已经过滤掉了一部分群体了。加上由于技术变革引起的信息爆炸更是让一手信息被掌握在极少数人或公司手里,于是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形成更高的壁垒,这样的现象也会让接触三四手信息的人会越来越多,循环就此形成。
这个现象也让我联想到了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类简史》里提到的一个观点:
每一轮革命和飞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模式,反而是把这个模式的利和弊推到更极端的地步:人类的想象力越发达,个体面临的苦难就越深重。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21 世纪的数据和 20 世纪的石油、19 世纪的电一样,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但和其他资源不同的是,数据注定只能掌握在少数人和少数公司手里。
其中根本的原因是:普通人和普通公司就算能拿到数据,既没有办法储存,也没有场景使用,而现实的原因是——普通人也根本拿不到。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会通过把所有人连接起来从而消除信息壁垒的方式,让人类社会越来越平等的看法是错的。信息技术不仅没消除不平等,甚至可能还在加快这个过程。
我在元旦跨年夜被好友灵魂拷问了一下:这个时代你是想成为算法还是数据?
在此,我想引用罗素的老师怀特海说过的一句话:「智慧增长,知识就会消减,因为细节会被原则包容。」
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以碎片的形式入驻我们的思维。我们通过去学模式,一些领域或者学科的底层框架被打通后,碎片就会相应的减少,因为碎片都被归到各个模式里面去了——此碎片非彼碎片。
在我看来,模式就是「原则」,就是我试图放在我的认知系统里的「算法」。学习模式,就是以「原则」层面为原点去触发认知的同步(Synchronization)。
Ray Dalio 的《原则》未言明的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同步」,因为真正的改变只能也只会发生在原则层面。只有从底层去驱动内在逻辑,内在的「思维—行为—表达方式」才会进行对应的同步。于是碎片化的知识在这种降维攻击中被吸纳和转化——从信息变成了智慧。
什么是「底层认知」?
梁冬对刘丰的采访里,刘丰教授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世界每多一维,美感就会多无穷多倍,而通往高维的唯一方法就是内观。
刘丰教授说:
一维只是一条线,毫无美感 二维是一个面,可以画出很美的图画 三维是立体的,比二维的美要多出无穷倍 到了四维时间是「变量」,三维的生和死已经完全被超越,美会再多出无穷倍——直到 N 维,且 N 趋于无穷大
底层认知听上去好像在一维,但恰恰相反,它应该无限地接近 N 维。(为了方便表达观点,我把 N 维称之为高维。)
在将信息变成智慧的过程,其实是对「信息单元」做维度的转化,我们可以开始用智慧(wisdom)去降维吸纳更多的信息单元(information)从而组建成我们的知识结构(knowledge & insight)。 之前在 gapingvoid 上看到一张图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这个过程(如下):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结构一旦建立起来,就会成为一种「遮蔽」。
因为一个人知道的多,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样本空间里,子集越多,「全集」越是趋于无穷大。
从这个视角上来说,认知是从低维通往高维的阶梯,但认知也是障碍。在我们建构心智模型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去颠覆认知,把现有的认知结构作为阶梯,我们才能一步步的去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那是你内心的「相」。一旦成「相」后,相就会成为新的「遮蔽」。
所以,人在升维认知的过程中,最终的目的是去刷新「投影源」。投影源变,「相」就会变。而内观,就是一层一层把三维的「相」拿掉,去直达底层认知——投影源。
这也是《商业内观》这份 Newsletter 想做的事情——我想通过它去刷新底层认知,将数据编译成投影源里的「算法」。
信息是混乱的,知识结构是秩序的。商业是混乱的,内观是秩序的。
在这里,我想引用龙虾教授(Jordan Peterson)说过的一句话,作为这期主题「混乱和秩序」的另一种解读:
你不是混沌本身,也并非新生的秩序,你是能够踏上征途者。
不仅如此,你是自愿决定踏上征途者。
不仅如此,你是自愿踏上征途且奉陪到底者。
在写 2021 Newsletter Week 1 的时候,我也会期待着 Week 52 的《商业内观》会是什么样,它又会带领我去到哪里,和什么人相遇。
这也算是一个「自愿踏上征途且奉陪到底者」的存以期许吧。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达原文
知乎团队做了一份研报:知乎:2020 「知」产品手册,年报的主题是「好内容,就是好生意」。
最初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想到了之前和朋友讨论的一个话题「知乎会成为未来的百度知道吗?」,记得那时候朋友争论了半天并没有答案。但在今时今日,这个答案似乎也不言而喻了。
这份年报里,知乎提到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幅度正在逐渐放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并对比了「流量池」和「内容池」模式的区别。
「商业化」变现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或者机构来说都是必然的,动摇了初心的商业战略也并非不可接受。只是变现的方式千千万万,知乎选择了这套从消费内容到内容消费的玩法,将 MCN 机构引进知识分享平台的变现手段确实令人心寒。
摩根频道写了一篇《知乎:当这理想国拆了壁垒之后》,文章的小标题非常一针见血的概况了为什么一开始拥护知乎的用户会开始对它失望:
十年之初程:绿发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
求变之年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当下之年:黄粱一梦终有醒,无根无极本归尘
知乎来源于创始人周源关于「如何更大规模的产生高质量信息」的思考,周源在最初接触到 Quora(国外问答 SNS 网站)之后产生了雏形,最终诞生在「打造高端的、专业垂直问答社区」的目标里。而知乎在早期运营中非常重视内容的质量,采用「邀请码 + 实名制」的注册方式,而且邀请码只发给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因此在初期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内容和一批忠实的用户。
文中,摩根描述和对比了这两个阶段的知乎:
早期的知乎拥有着一批在各自领域足够专业的人士,而这些精尖人士又会向同一圈层的专家发送邀请码,这种用户增长的克制方式也塑造知乎用户优质的形象,成为知乎核心竞争力所在。在一个信息快速膨胀、知识获取日渐娱乐化的时代,知乎作为一个「封闭式」的求知工具,像是一片不与世间相通蓬莱净土,以平台勾勒出大唐盛世,以笔墨带出魏晋风骨。 前路已危,后路未明。知乎所面临的问题就在那里,扔不掉也逃不了。如果不能拿出一个足够说服资本市场的可持续盈利的新故事,哪怕上市了,又能如何呢?未来知乎所能获得的估值以及其股价应该都不会太过于乐观。 而到那时候,这场资本市场的美梦终究要醒来,知乎又将走向何处?当回过头看着这一路颠簸,会怀恋曾经那个最初的自己吗,会不会也同想到那句「金龙飞天归何处,不如凡间做真人」呢?
想起了邓布利多在《哈利波特》说那句话:这人世当中,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选择,并不是 The right way, or the wrong way(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我们真正面临的选择是:The right way, or the easy way(正确的,还是容易的)。
至少在 2020 年底的这份产品手册里,知乎选择了 the easy way。
1843 年,马克思流亡到了巴黎。第二年,他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同时也开始撰写一些论述经济学和哲学的文章笔记,但生前一直没有发表。这些手稿被雪藏了 80 多年,直到 1927 年才被苏联专家发现,在 1932 年编撰成书出版,书名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份手稿中,最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的「异化」。
「异化」是什么意思呢?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这个词指的是主体在自身的发展中,分裂出了一个反对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的这个概念,探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状况,发现了「劳动异化」的现象。
简单来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原话是: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拼多多员工猝死的事件已经过去 10 多天了,三联生活周刊经过多方信息源交叉核实后定稿的《我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拼多多》 更为真实的还原了 22 岁的他们正在经历的人生。当社畜这个词已经成为了部分个体对自身处境的描述甚至是幽默时,这不仅仅是对人的异化,这是一种意识层面的「谋杀」。
「人物」团队在去年写的文章《互联网大厂的厕所难题》非常推荐阅读。人物记者从「如厕难」和排泄系统这个视角去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和残酷的语境,它会让人抛开当下的热点,「看见」一个普通打工人的一天。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达视频
看文字版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 Elon Musk 讲的很多内容,在他往年的采访里和传记里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提及。但我在看视频版时,被马斯克眼里的光弄的有点激动。
马斯克其实非常关注人内心的需求。高效做事是一种手段,但他的目标始终很纯粹:让人过得更好,服务人们自己都还没有想到的需求。这种需求大到怎么延续人类文明、怎么让人类不被智能系统打败,小到怎么减轻人的病痛、怎么减少交通拥堵的时间。
Dopfner 在访谈里回忆,有一次跟马斯克聊天,问他,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马斯克思考了两秒说,「可能是我眼前这块美味的法式干酪吧」。Dopfner 有点不解,追问马斯克指的是什么。
马斯克说:「你需要感受生命,有生命的感官体验。你不能太沉迷于冰冷的大脑皮层的计算里。你需要在影响感觉系统的边缘系统中感受它。问问你自己,你的心在说什么?然后花点时间去欣赏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
就像 Elon Musk 在本周超越贝佐斯成为世界首富后,在回复别人恭喜他的推特上是这么说的:
你应该问我为什么要钱。其实原因不是你想的。我的休闲时间很少,没有度假屋,游艇或类似之类的东西。我赚来的钱中有一半是想用于帮助解决地球上的问题,另一半用于帮助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我维持的城市,以确保生命的延续。以防地球受到像恐龙灭绝、彗星袭击或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样自己毁灭自己的事情。
去年我写过一篇马斯克的人物画像《埃隆·马斯克:一块形状特别的拼图》,那时候我内心还尚不确定他一定会走向那个星际文明。
但现在看来,当我再和别人谈起未来部分人类实现「在地球上出生,在火星上死亡」这件事的时候,没有人会再觉得我是被 Elon 洗脑了:)
这周在一边设计 Newsletter 的 Logo 一边吃着麦当劳巨无霸汉堡的时候,又看了一遍《汉密尔顿》。
说两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1)在菲利普去世后,汉密尔顿年仅 17 岁的大女儿安杰丽卡因为哥哥突然辞世受到刺激而精神崩溃,直到 73 岁去世也未能恢复正常。三年之后,汉密尔顿与 Burr 进行了决斗,决斗的地点选在了当年菲利普决斗的地方。也许是对信念的坚持、还是对于儿子的愧疚,他做出了当年和菲利普同样的选择——没有把枪瞄准敌人。汉密尔顿死后,那封给 Eliza 的信封上写着:「你治愈了我所有为爱而生的创伤」。
2)Orphanage 就建立在Washington Heights,是 LMM(主演/编剧/导演)长大的地方,这冥冥之中的关联。
这部音乐剧足足 160 分钟,用了三个工作日的晚上才看完——建议你拿出完整的一个周末的时间,看完这部汉密尔顿。
如果你对音乐剧本身没有兴趣,或许这部音乐剧中那场惊艳的「倒带」可以让你快速的领略这部音乐剧的魅力。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达内容
2020 年 6 月,盒马总裁侯毅在行业论坛上发表「新零售2.0:升维之战」的演讲,称盒马已跨过了 2019 年的填坑之战,即将迈入新零售 2.0 时代,这将是一个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为核心,支撑线上线下全渠道运营和销售的时代。
我之前读到招商证券的分析师在《盒马新零售升维》研报里曾经给过一个观点:盒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新零售 2.0 的这一场变革。
核心观点可以概况为:
1)供应链方面,盒马布局新农业的产供销 ,打通了种植、加工、研发、物流、配送、零售的全新消费生鲜消费链路,并通过海外直采、自有品牌等持续强化了盒马在商品力上的竞争优势;
2)业态上,盒马 mini、X 会员店、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扩展,有望帮助盒马在到家业务领域持续巩固竞争优势,在生鲜业务板块占领更多市场;
3)技术能力上, 悬挂链、ReXOS 系统等 ReTech 技术帮助盒马稳固了相较于线下传统商超的效率优势,从而具备更高的盈利可能。
最后结论是:
从行业角度看,以生鲜、商超为核心品类的本地化电商渗透率提升空间大,发展空间广阔,成为电商巨头必争之地,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均以入局。
在本地生活领域,阿里与美团相比整体上暂时处于劣势,而盒马作为阿里旗下重资产生鲜自营型业态,在商品力、消费者体验上(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中高端消费者)具备明显优势,且拥有高度的稀缺性与进入壁垒,将为阿里在本地化领域的决胜起到重要作用。
这份研报让我联想到去年在混沌创新领教工坊看到的分享课,叫《从错位竞争看生鲜电商的三国杀》,两份研报结合起来看,可以从多个视角看到一个错位竞争的玩家,是如何用「田忌赛马」的方式赢得胜利的。
错位竞争,是在相同的环境要素发生变化时,不同企业从产业链的供需连出发,做了不同的错位组合。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借假修真,同构迁移。
说的具体点:
生鲜产业的价值链主要有三块组成:供给→连接→需求。所以这个给「错位」提供了三个方向:需求错位,供给错位,连接错位。
方法论可以被拆分为:
1)需求端错位:找到对标的竞争对象后,先给用户画像,为用户搭建分类模型。
选择完用户,开始确定用户痛点。
2)供给端错位:先按高中低频给产品分类。基础产品(蔬菜/肉/蛋 - 高频)→精选产品(水果 - 中频)→待加工产品(海鲜 - 低频)
3)连接错位:根据交易(线上 or 线下)、交付(到家 or 到店)、方案(前置仓 or 仓店一体)来确定最终方案。
总结:最终根据错位竞争模型进行落地执行的验证,可以被具体拆解为飞轮验证 → 确定问题 → 制定最终对策。错位竞争模型可以说是理解目前生鲜市场竞争的经典框架。
下一期 Newsletter 我们深度聊聊「盒马」到底在布局什么。
Newsletter 已支持 RSS 免费订阅,但建议本月先用网页版,RSS 目前有些不稳定。 网站运营初期,非常欢迎大家的反馈,我的微信是:ZoeB612。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