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第一性原理
这份 Newsletter 📩 共计完整阅读时间约 15 分钟。点击右边👉目录可以直达分支主题。弱水三千,我尽自己的能力,取来一瓢与你分享。

原创设计
本期《商业内观》主要探索以下几个话题:
- 特斯拉的创始人 Elon Musk 提到的「第一性原理」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 站在「牛顿机械论」的肩膀上,我想聊聊创新为什么这么难
- 「创新维艰」但为何我们要苦心极力的去寻找创新真正的动力因?
- 如何在生活中辨别出真正地「开悟之人」?
- 为什么诵经时人的内心可以收获平静?
- 分享我近期读到的两篇关于「苹果禅」和「张无忌」的佳作
- 分享 2021 年顺丰控股与京东物流对比研究报告
- 1.没有人会看到树的根,但事实上它决定了树的一切。
- 2.管理的底层边界是牛顿的机械论,创新的底层边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 3.一个组织的创新基因,其实是这个组织里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互动模型。
之前在写不同题材的文章中,我都提到过一个概念:「第一性原理」。最早熟悉这个理论,是因为那段时间关注特斯拉的创始人 Elon Musk,我经常会听到他在不同的采访里提到这个词汇。
Elon Musk 的原话是: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 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然而,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亚里士多德作为第一性原理的首创者,他曾在轴心时代的起点对这个概念作为解释,他说:「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它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诚如李善友在文章中所说:
宇宙中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另外一个运动产生的。 比如你身体移动了是因为有一拳打到你了,而这一拳又是由前一个运动产生的,前一个运动又是由前前一个运动来推动而来的。但是,这个运动不能无限倒退。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施动者,作为这一系列运动的第一动力因。
在我看来,第一性原理之所以可以让无数先哲和商业领袖们着迷,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在降维颠覆我们熟悉的由「牛顿机械论」作为基石的管理学。
机械论之所以能够在过去的商业语境中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等级森严的管理组织架构对处在工业化时代的企业是不可或缺的。
但今时今日,几乎所有从上个世纪活下来的巨头都在谈「变革和转型」,根本原因是因为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商业世界变化的太快,单一环境的系统要素和其他系统要素之间会「无意识」的产生出太多不可控的「新系统」,以增长为使命的资本难以达到之前因为单一系统稳定的惯性而产生的利润增长。
当这个需求无法再用旧的方法论满足时,企业不得不去「选择」创新。因为进化论的底层逻辑已经决定了: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所以,环境在变,适者就要跟着变。
理解了这一层,接下来就能更好地理解「创新为什么这么难」。
在牛顿机械论的底层逻辑下,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大部分人习惯的思维方式。但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隐含假设」:
- 归纳法的问题是:即使所有的前提都正确,结论依然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样本不可能穷尽。
- 演绎法的前提也来自于归纳法,它无法证明自己前提本身的正确性。(演绎法的大前提必须是另外一个更高链条的三段论所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

《第一性原理》by 李善友
如果想要确保这个大前提的正确,必须要一次又一次的回到那个更高链接上的「大前提」,以此类推,直到回到「元起点」。
这个不停地通过升维,想去往「本源」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第一性原理」。从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创新,本质上是为了找到创新的真正动力因。
由此,也引发了本期《商业内观》最想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去寻找创新真正的动力因?
我想从两个视角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1)为了对抗结构的惯性(机械论的熵增);2)为了形成生物型的「自组织」(进化论的天命)
结构的惯性会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结构所带来的惯性,规模越大,分工组合的精细化程度越高,惯性也会越大。系统的惯性比个体的惯性力量更大,两者又存在相互加强的作用。
第二,个体在分工精细化的能力肢解中失去活力,从而加速整个组织的僵化。
更直接的来说,因为结构性的力量太强大了,它只追求要素分工组合后整体效率的最大化。由此催生的组织心智(集体意识)会为创新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滤镜。这时,「第一性原理」就像是撬动目前系统平衡态的「支点」,并成为现有生态系统的「破坏者」。
通过第一性原理,我们可以先回到创新的源头(动力因)。接着,再从源头去思考如何转变组织心智,帮助企业形成生物型的自组织。当我们在源头处注入「创新基因」后,只需静静地等待「概率」在未来发挥作用。
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 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 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协同而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自组织结构是指系统自动的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甚至具有了自我生长、学习、反馈、进化、更新的能力。本质上,是对抗一个系统熵增的解法。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是牛顿机械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生物进化论。选择没有对错,背后是是两种信念的博弈。
最后,我想用《心经》里的一句话来总结下本期商业内观的主题:
因是「一」,故而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
- End -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达原文
今天已经是我第三遍读了,依旧内心非常激动。
作者文笔太好,看的太透,却说的刚好。
分享文章里触动到我的洞察:
- 真正的强大在于,长剑在手,明明可以不必和你讲道理,却偏偏要和你讲道理。
- 记住金庸宇宙的一条定律:武功越高,对店小二越客气。
- 成为张无忌,真正的要害在于:神功练就,初志不改。身怀利刃,杀心不起。
- 不必效法唯我正义的灭绝师太,你没有权力将好生活强加于人。
- 以佛家的心胸,道家的态度,做儒家的事业。
- 我不希望你以伟大责任的名义,心安理得地牺牲少数和无辜者,我希望你永远像张无忌一样保持犹疑与纠结。
- 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让别人生存和发展。先安顿好自己的生活,积攒力量,再和同道们一起去改变规则。
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所说的这些,于实战可能并无用处,正如谢逊在冰火岛上让张无忌背诵的心法,它的用途在未来。不要听那些江湖的速成口诀,七伤拳练不得,千蛛万毒手不能碰,九阴真经须慎看。江湖从来不只是黑暗森林的剑快刀沉,还有隐形的道义法则。那些无处不在的同类的眼神的确认,才是决定你运气的基础。
张无忌的心性决定了他一生风口,猴子都会帮他。短线和局部看,仁者会输给套路,但长线和总体看,仁者大概率开挂。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作者的修行之深,由此可见。试问要何等意识能量的加持才能写出如此行云流水般地深入浅出。
刚毕业的孩子其实看不太懂这位院长的「大仁」,等未来工作几年后,说不定和我一样,看了几遍后依旧心潮澎湃,两眼泪汪汪。
波急浪险,风疾云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终须你自己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