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幂律分布

这份 Newsletter 共计完整阅读时间约 25 分钟,点击右边👉目录可以直达分支主题。弱水三千,我尽自己的能力,取来一瓢与你分享。

🌍 本周主题:幂律分布

在本周《商业内观》里,会主要探索以下话题:

  • 拼多多的「本分证」

  • 分享巴菲特的记录片和吴军在家书《态度》里写给他女儿的投资建议

  • 徐浩峰的刀背藏身与扫地僧的无根无尘

  • 上一期聊到了盒马的错位竞争模型,这次我们深度聊聊盒马到底在布局什么

无论是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在《致股东信》里重复的说着:「我们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又或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那句经典的:「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都让这个源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显得非常神秘。

从抽象的概念层面来说,「熵」可以被理解为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所以,熵代表了一个系统的混乱(无序)程度。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我们在 Week 1 商业内观的主题框架下小范围做了「混乱与秩序」的讨论,在构思 Week 2 的主题时,我想将这个话题延伸到「概率论」的领域里。

我去年一直在读刘嘉老师写的《概率论》专栏,他提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肯尼斯·威尔逊(Kenneth G. Wilson)的一个著名研究,我在想或许它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去理解当下生活中的混乱和秩序的关系,以及破题的方法。

威尔逊的研究结论源于「水变成冰」这个常见的生活现象。他发现,在水变成冰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神奇的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之前,水分子里原子的自旋都是随机指向不同的方向;可一旦到了临界温度,就会非常有序地指向同一个方向。

为什么在那一瞬间突然就从混乱变成了有序呢?

威尔逊收集了很多临界态的关键数据,结果发现,每个指标都在临界态附近涌现出了「幂律分布」。换句话说,在水变成冰,也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状态上,所有指标都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现象。

补充一个背景知识:信息论领域有一个「熵最大原理」——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总是在不断增大。而「正态分布」就是所有已知均值和方差的分布中,信息熵最大的一种分布。所以,按照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分布和演化,它是孤立系统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的底色和宿命。

威尔逊的实验说明,在从无序到有序这个熵减的过程中,幂律分布必然发生,幂律分布可能是我们对抗熵增的必然选择,是每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混沌到清晰,从未知世界到规律世界的必经之路。

那概率论里的「幂律分布」有哪些特点呢?

1)让平均数失去意义(不同于正态分布里中心极限定理) 2)让原本不会发生的极端事件发生(参考长尾效应) 3)完全不可预测(科学家至今无法为其建立模型)

这个结论之所以给人带来希望,是因为只要一个生命还存在(being),一个系统还在演化(evolution),它就可以产生幂律分布,个体就可以选择去做「熵减」的工作。

「幂律分布」的特征给我们在处理混乱和秩序的边界时提供了很不错的视角:

  • 首先觉察大脑中的评价体系——是否混乱和意识的边界是源自于权威内化后的平均数?潜意识和意识的边界在哪里?

  • 同时,去创造出一种随机性(尤其是认知网络和社交网络上的)。

  • 最后,对来自小概率事件的捕获保持数学期望。

关于「随机性」和「数学期望」,我在这篇文章《一个傻瓜「随机漫步时」的心灵地图》里详细的论述过,在此不做赘述了。

这里我想深度聊一聊,什么是意识和潜意识的边界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这个表述稍微有点抽象了,在这里我更愿意引用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提出的「冰山理论模型」去理解意识和潜意识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简单的翻译一下:

第一层,漂浮在水面之上的是行为———应对模式。

接下来的六层都暗涌在水面之下,分别是:

  • 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痛,恐惧,悲伤

  • 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

  • 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 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 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 我是———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我来举个具体的例子。

这周和小动物🐰探讨过「我为什么要尝试做 Newsletter?

在这里,我不妨用文字的形式做一次梳理。

  1. 行为:目前每周天晚上睡前更新一份 Newsletter,分享当周我对行业(我与世界的关系)、社会(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生(我与自己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2. 感受:创作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着。同时,创作会让我进入心流模式,产生类似于一种「法喜禅悦」的心境。

  3. 对感受的感受:当创作成为一艘船摆渡于「我与你」之间时,我的生命被「你」看见了,我也看见了「你」,当我看见「你」时,我也看见了我「自己」。而当创作成为一艘船摆渡于「我与世界」之间时,我的游戏开始与我相遇,伴随着复利的积累和磨练,我对所处的行业开始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洞察。

  4. 观点:当看见和碰撞发生时,「相」便出现了。我便有缘借此修行,自己意识能量的维度也会在这样的修行中慢慢变得更有力量。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5. 期待:通过这艘船(Newsletter)创造出来的通道能与更多的人创造出「永恒之瞬」,这些瞬间会带来一些或深或浅的联结,或短或长的同频共振。

  6. 渴望:化缘。联结和同频共振都指向同一个去处——化缘——把「我与你」的一切缘转化成法缘、佛缘、道缘。

  7. 我是:通过缘(相),我回到了源(心)。此心之外,更无他求。

通过这样的举例和觉察,或许你可以明白我在头图里画的冰山上 80% 和 20% 的含义了。

幂律分布(power law)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一个量的相对变化会引起另一个量的一定比例的相应变化,无论这些量的最初大小如何。一个量的变化是另一个量的次幂。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二八法则」,又叫「帕累托法则」。

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在冰山模型的意象里,似乎也符合「二八法则」的框架——行为本身就像是手机里的 App,我们在手机里装上了项目、技能、社交、游戏等等,看上去充斥着我们生命中的时时刻刻,但其实它只占据了手机运行的 20 %,真正在背后产生巨大作用的是操作系统(80%),说的更直接点,是操作系统里的「底层代码」。

无论是欧文·亚隆(Irvin Yalom)说的「人生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或是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到的自我实现者(self-actualizing),又或是在古希腊柱子上刻着的「了解你自己,你会看见神」——这些箴言都试图去引导众生「向内看」,去探索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界,从而将意识的边界范围扩大,产生更多的觉察。

因为在觉察的过程里,我们会为自己创造出了更多的「可选择权」,会看见底层代码是如何被写出来的,而它又是如何影响到了我们「当下」的感受和行为。

这个过程有点像一只脚踏在有序而稳固的原点,另一只脚踏在无序的混乱之中。当你跌跌撞撞的走到认知结构的边缘并自愿的转变它,你允许那些事物展现出你无法控制的未来但是带着未知趣味的「混沌」时,它也在让你的思维和身体保持鲜活,并由此形成了对抗「熵增」的最佳路径——分解和重塑。

📚 本周阅读推荐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达原文

汤婆婆拿走了千寻的名字

这周我依旧在关注拼多多的事件,在上周 Newsletter 里分享了一篇三联生活周刊经过信息源交叉验证后的口述长文《我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拼多多》。本周《三联生活周刊》发了一篇针对于口述长文的采访手记,里面提到一个事情:根据受访者的要求,三联的记者在文中一再模糊了个人信息,希望她免受不必要的打扰。但信息时代一切都太快了,文章发出后,被采访者依然受到了一些困扰。

随着采访和暴露的人越来越多,拼多多的员工到底在经历着怎样的企业文化这件事似乎也慢慢浮出了水面。宇宙尽头小酒馆播客最新的这期「我为什么出逃拼多多」——在这 60 分钟的音频采访里,你会看见从 996 到 11 - 12 - 6 到超级大小周(一周休息 0 天,一周休息 1 天),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 本周优质视频推荐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达视频

十三邀最新一期许知远去采访了徐浩峰,许叔叔还是那么的.....emmm...可爱。

提起《刀背藏身》电影名字的来源,徐浩峰是这么说的:「现今的我,到了忘记大多数中小学同学名字的年纪,写着武侠小说。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之处。」

徐浩峰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应该是他作为编剧参与的《一代宗师》和《道士下山》。虽然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的影评褒贬不一,但我挺喜欢关于郭富城演的扫地僧那个角色。可能也是来源于之前看《天空八部》时留下的好感度。

扫地僧是《天龙八部》的第一高手,无论是萧远山、慕容博还是萧峰、鸠摩智,都不是扫地僧的对手。

《天龙八部》中,扫地僧点化萧远山、慕容博是最精彩的桥段之一。

在天龙八部第四十三章里,一生致力于复仇的萧远山终于找到了导致他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慕容博,决意要与慕容博一决生死。此时,扫地僧出场。扫地僧将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三人到少林寺藏经阁偷看武林秘籍、偷学武功的经过一一道出,令三人十分诧异。

扫地僧对他们说:「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扫地僧接着说:「要化解萧老施主的内伤,须从佛法中寻求。佛由心生,佛即是觉。旁人只能指点,却不能代劳。

在我看来,金庸老先生将名不见经传的扫地僧设置为天龙八部第一高手是非常具有深意的。侠者从来自成武林,武林也温柔的允许他们刀背藏身。

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这部 HBO 拍的纪录片讲述了巴菲特从白手起家到创办伯克希尔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的经历,以及他的投资理念和人生故事。最后也提到了老爷子捐出家产的原因(和巴老前妻的人生路径和去世有关)。

周末和朋友聊了聊已经过去的 2020 年的资本市场,也快速回看了下伯克希尔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在 2020 年的股东大会

已经到来的 2021 年的资本市场依旧是黑天鹅,疫情带来的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宏观层面无法看清的线性和非线性的因果太多。所以当朋友问我对投资有什么建议的时候,我的建议可能比较简单:当你看不懂一家公司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不要去碰」

想到在一次演讲中,台下的提问者问巴菲特说:能否谈谈当前脆弱的经济形势和利率问题?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怎么看?

巴菲特是这样回答的:

我不研究宏观问题。投资中最紧要的是弄清什么事是重要的、可知的。如果一件事是不重要的、不可知的,那就别管了。你刚才说的东西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是不可知的。看懂可口可乐、看懂箭牌口香糖,这些是可知的。 形成宏观的看法,或者听别人的宏观或市场预测,纯属浪费时间。事实上它还是很危险的,它可能让你的视野变得模糊,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东西。

当然,这里也可以分享一些更具有策略性的建议,比较适合「非金融行业」的普通个体投资小散户。

之前读吴军博士的家书,梳理了下他给他女儿的投资建议,如下:

吴军在书里说,对于 99%的普通个体投资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投指数基金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的买卖和普通股票一样,非常容易。(定投是说每隔一段时间用固定数量的美元买ETF,不论股市涨跌)

如果股市上涨,同样的钱买的股票数量少。如果股市下跌,同样的钱买的股票数量则多。这样一来,平均的购买成本就比较低。

当然,一个人能做到这一条的前提是,要相信股市。大部分人在股价上涨时会觉得股票太贵,试图等待回调的时机,但是估价可能永远达不到心理预期。当股价下跌时,很多人因为恐惧不敢购买股票。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傻子,做到股市涨也买,跌也买。

具体的策略性的建议是:

  • 拿出 1/3 的钱直接购买标准普尔 500 指数 ETF。

  • 过两三个月,再投入 1/3 的资金。

  • 三个月后至半年内,再买入最后的 1/3。

也可以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将攒起来的钱的 70% 购买标准普尔指数 ETF。按平均每年能有 7% 的回报,10 年左右的时间,资产可以翻一番。

张潇雨之前在作品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之所以定投指数适合大多数个体投资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市场是长期向上的,而股权又是长期收益率最好的资产,没有之一。这保证了我们本身基础的收益水平。

2)投资指数避免了选择个股的风险,不要求我们需要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对于普通投资者更加友好。

3)定投的方式,让我们不用去担心择时的问题。如果股市涨了,我们买起来心情不错。如果股市跌了,我们每一块钱买入的资产实际上更多了,摊低了成本。所以这样既保证了纪律性,又省时省力。

4)最后,宽基指数基金的成本和费用比起其他主动型基金、行业或者策略基金等等往往是最低的,由于这些天然的优势,指数基金的定投是一种比较适合广大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方式。

📢 本周商业内观

上周的 Newsletter 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在聊了聊盒马的「错位竞争」模型,一旦涉及到模型其实会偏向于宏观视角的解读。

这期我们从微观视角来看看盒马。(也推荐你阅读招商证券的分析师在《电商巨头生鲜快消系列报告之一:盒马新零售升级》里的深度分析)

这份研报的信息量非常扎实,信息质量也很高,分析师从这四个视角对盒马的新业态做了拆解,分别是:门店扩张、产品线多样化、技术赋能、商品竞争力

我将从中筛选出我觉得最值得分享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解读,与你一同探索「盒马到底在布局什么」。

1)产品持续扩张,商业模型逐步跑通。

2020 年第一财季盒马鲜生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的线上渗透率持续超过 60%。此外根据盒马 CEO 侯毅透露,截止 2020 年 9 月,盒马在北京和上海的门店已经实现全面盈利,两个地区线上占比已经超过 75%,预计明年可以达到 90%。

2)产品线的多样化。

在一二线城市用户画像的群像上再做细分。盒马布局盒马 mini 店、X 仓储会员店、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在 2020 年 9 月盒马事业群组建立了「盒马优选事业部」更是从组织架构层面给予新业态探索的支持。

3)自上而下的 ReTech 技术赋能解决「连接端」

先提出一个问题:盒马在三公里的半小时送达是如何保证的?

如果想满足一个线上订单在 30 分钟内送达用户手里,这个过程会被拆分为两个部分:

  1. 商品打包出仓

  2. 骑手送达

骑手用电动车送货时间并无太多优化空间,那么能优化的就是一个用户在手机端下单后,系统完成接单 → 店内打包货物 → 传送到骑手的手里的 leadtime。

针对「商品打包出仓」这段 leadtime,盒马通过布局 ReTech 实现了从用户下单到订单打包到骑手车上只需要 12 分钟左右。

「ReTech」即零售科技,指运用技术来全面提升零售的核心能力,实现基于人、货、场全面数字化的自动化、智能化。

盒马在 ReTech 领域已有诸多布局。以悬挂链为例,在有了悬挂链技术之后,从门店角度,店内的每一位拣货员平均每天至少可以少走 15000 步,但是工作效率却提高了 3 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悬挂链帮助上海盒马金桥店达成12分钟货品出仓 +18分钟骑手配送的「半小时送达服务」。

4)自下而上的产业链布局解决「供给端」

盒马通过建立盒马村、建设生鲜基地、 建立买手制度、推进海外直采等方式从产业链的源头持续提升商品力,目前盒马整体自有品牌占比已超过 10%,远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商品力已成为盒马的核心竞争力优势。

截止 2020 年 9 月,盒马在北京和上海的门店已经实现全面盈利,两个地区线上占比已经超过75%,预计明年可以达到 90%。

题外话但很重要:为什么线上订单的比率一旦增加,运营成本就会相应的降低,盈利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因为线上订单越多,盒马的坪效就会越高(坪效 = 销售业绩 / 店铺面积),它会摊薄每个单位平米的运营成本,增加盈利的空间。

总结下盒马门店的运营逻辑:

  • 用户画像:一二线城市的年轻化客群

  • 特征:购买力强,价格敏感度低

  • 产品定位:中高端定位,高客单价覆盖配送成本,SKU 少降低了拣选难度,确保好的用户体验

  • 产品特征:生鲜占比高,高频高复购的生鲜吸引客户,店内餐饮业务线可以带动生鲜销售并且帮助处理临期商品库存,同时餐饮也会吸引客户留店时间

盒马自家产品线的错位竞争模型更精细的区分了用户画像:

当这些都梳理清楚了以后,可以来试着回答那个问题了:盒马究竟在布局什么?

1)布局社区团购,微信的流量红利要变现

根据晚点 Late Post 报道,在阿里去年 9 月中旬的一次集团总裁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 CEO 张勇宣布由盒马事业群组建盒马优选事业部,正式进入社区团购赛道,由盒马物流负责人陈明负责,向侯毅汇报,最终向阿里 B2B 事业群业务总裁戴珊汇报。

盒马成为继高鑫零售之后阿里旗下又一支探索社区团购的队伍。而社区团购的最主要的优势是:微信生态巨大的流量红利使得获客成本极低,送货上门或社区自提的方式物流成本低,C2B 预售模式反向倒退供应链从而降低了商品损耗。

2)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

从新零售的「人货场」到布局「新农业」的产供销,盒马打通了种植,加工,研发,物流,配送,零售的全新消费生鲜消费链路。

数字农业基地, 以「盒马村」为典型代表。据格隆汇统计,截止去年 7 月底,全国盒马村数量已经达到了 70 个,覆盖果蔬种植、渔农畜牧等农业细分领域。

之前看过一个报导,上面提到侯毅自己的总结定义是:盒马升级自建整套农产品供应链,融合新零售,新农业,带出新制造(农产品层面的新制造),最终带动订单式农业,标准化农业普及。

盒马想成为从前端零售「反向部署」后端完整生鲜供应链体系的全局性生鲜企业,因为到达社区,意味着离最终用户更近,数据样本的丰富性和投资单个城市/仓储/物流/服务的成本结构都会得到优化。阿里产地仓 + 销地仓模式,升级为全国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它会覆盖全国的数农供应链体系,为了形成一张覆盖全国的生鲜仓网群,最终成为一张覆盖全国且服务于果蔬生鲜的供应链网络。

以上。

下一期,我们聊聊制作一份 Newsletter 的「信息流」之旅,到时候会详细介绍两个优秀产品:FlomoNotion,Flomo 解决了我的「信息碎片」之间的孤岛问题,Notion 解决了搭建知识网络的数据库问题。

Newsletter 已支持 RSS 免费订阅,网站运营初期,非常欢迎大家的反馈,我的微信是:ZoeB612。

— End —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