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物皆比特

这份 Newsletter 📩 共计完整阅读时间约 15 分钟。点击右边👉目录可以直达分支主题。弱水三千,我尽自己的能力,取来一瓢与你分享。

本期《商业内观》主要探索以下几个话题:

  • 为什么人类的不平等,是从信息开始的?

  • 分享我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而会加速资本的垄断」的思考

  • 有信息必有噪音,如何有效的过滤信息中的噪音?

  • 「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究竟帮人类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 作为人类的我们,与信息和能量之间的游戏是如何开始的?

  • 左晖是如何完成从垂直到平台,从 C 端到 B 端看似不可能的跃迁?

  • 分享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的清华产品课的内容和思考

🖍 本期主题:万物皆比特

这两周我读完了吴军写的《信息传》,比起詹姆斯·格雷克写的晦涩难懂的《信息简史》,个人觉得《信息传》可以作为信息论在中文世界里,最通俗易懂的通识资料。

这本书启发了我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其中最值得拿出来分享的有三点:

  1. 信息的本质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所以,在各行各业,掌握了更多信息的人,之所以会拥有更多的权力,是因为他们在信息天平的一端握住了「确定性」的砝码。

  2. 有信号必有噪音。因此,想要准确获得信息,信息本身的幅度(也就是能量)相比噪声要足够高(信噪比),所以最优的解法是从「选择」高质量的信息源开始。

  3. 生和死本质上是信息和能量与「时间」之间的游戏。信息和能量都会经历「轮回」,唯有时间不可逆。

先来说第一点。

1. 信息的本质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

《信息简史》的作者在书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信息其实维系着人类文明的完整性,人类社会是各种碎片化信息的载体。换句话说:人类文明是各种信息的总和,缺少了任何一种信息,这种文明都是不完整的。

但非常讽刺的地方在于,人类的不平等是从信息开始的

在普世的观点里,一直在强调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兴起,其实是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

这句话,对,但更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信息几乎等同于权力。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个体想要改变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或是家庭环境,是非常困难的。

而正是因为在进入信息时代后互联网的技术爆炸,本质上是在通过科技打破垄断,个体通过可以改变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物理环境)——这比对抗整个社会的不平等要容易。

但这句话更不对的地方在于:信息技术在动摇自由根基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平等。

尤瓦尔·赫拉利曾经在《人类简史》里提到过信息技术对平等有三个层面的冲击:

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同时,互联网的财富聚集效果也是惊人的。如今,世界最富有的一百人所拥有的财富,已经超越了最贫穷的四十亿人。

第二个层面的冲击来自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崛起之后,会有一大部分人成为无用之人,和那些能融入人工智能的人相比,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都会大幅度下降。

第三个层面的冲击,是大数据。21 世纪的数据和 20 世纪的石油、19 世纪的电一样,成为了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但和其他资源不同的是,数据注定只能掌握在少数人和少数公司手里,因为普通人和普通公司就算能拿到数据,既没有办法储存,也没有办法使用。

信息技术会通过把所有人连接起来从而消除信息壁垒的方式,让人类社会越来越平等的看法是错的,因为信息的本质是消除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资本的天敌,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反而会加速资本的垄断。

2. 有信号必有噪音(信噪比)

过滤信息中的噪音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其实也不外乎两种:

第一种,通过信息的冗余和比对,过滤噪音。

我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是交叉验证——如果你只从一个信息源了解信息,你其实很难判断所获得的是噪音还是信号。如果你有能力可以从多个「信息源」了解信息,虽然它们各自都有噪音,但是由于视角不同,很多噪音彼此可以抵消掉,留下来的则是「有效信息」。

第二种,将有噪音的信息分解到不同的维度过滤噪音。

说的更直白些就是拆解「信息要素」,然后逐个击破。

这就如同将声音从能量的高低,投射到频率的维度后,就能简单地从频率高低识别出鸟的噪音,然后过滤掉一样。

当代人都挣扎在信息的洪荒之中,被「不确定性」裹挟的焦虑感也如影随形。(很多人每天都在读书和公众号,但是却越读越焦虑)

我刚毕业的时候经历过这个过程,后来之所以可以从信息的洪荒之流中走出来,是因为我意识到比起由公众号、书籍、短视频这些「媒介」更重要的是「信息源」的质量。

想象下,你每天阅读的所有媒介构建成了专属于你的「阅读系统」,你可以抽象地把阅读系统里的各个子系统(公众号、视频号、书籍、音频等)理解为各种编码系统。而所有的子系统,本质上都是在编码复杂性和编码长度之间作平衡,也就是说——它们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正是由于它们是「等价」的,所以,在一个编码系统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换一个系统同样解决不了。

就这好比,公众号一篇文章用 500 个字说不清楚的问题,视频号用 1000 个字也不一定可以说清楚。这时候,最优的解法就是尽可能的要回到源头,在源头过滤出信道的「基本盘」。

3. 信息和能量与「时间」之间的游戏

信息的传递需要物质(媒介)和能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方程 E=mc2 表明了物质与能量的等价关系——物质和能量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

所以,这个强等价关系,「物质 - 信息 - 能量」三元关系也可看作「信息与能量」的二元关系——信息和能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在理解了信息和能量的这一层关系后,我们来讲能量与频率的关系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被转换(by E=mc2),所以不同的「信息」体现在「能量」上,就是能量的频率(振幅)不同。

信息和能量是这个世界的本源,我们人类其实就是行走的能量体,我们所见所想所触的一切一切都是能量的意化和信息的物化的结果。

能量和信息的变动,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在波的世界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共振。因为能量皆有频率,频率接近才能相互识别,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同频共振」

但是,在能量和信息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存在——时间

读佛学时,萨古鲁启发了我很多,我之前有一次读到过他对「能量」和「信息」的解读。

但是他在这两个维度之外,还加上了另一个视角:「时间」。这个视角可以说是神来之笔,瞬间就从另一个维度重新解读了能量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萨古鲁说:

当一个人出生时,他的内在已经设置好了某种软件,即他自身所携带的时间、能量和信息的结合体。这三者合在一起将决定生命的各个层面,甚至将决定一个人能活多久以及他如何活着。

那么,是不是一切都是预先确定好的?

信息是预先确定好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你不能接纳新信息,只是你已携带的信息会把你推向或引向某些东西。但这并不会阻止你在现在、在此刻接收新信息。所有这些堆积的信息被称为「业力」。

根据信息的性质,能量会被分配给不同的生命层面。如果业力信息朝向身体,你会发现能量也自然地被分配到你自身的身体结构。如果信息倾向于思维过程,相应地能量也会被分配到那里。如果信息与情绪十分相关,能量也会被分配到那个维度。

如果信息趋向于灵性维度,那么能量也会被分配到那个方向。 该分配是由你的秉性(本我)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不能进行重新分配。

一个人可以进行重新分配,但是如果你只是随着你的「本我」而行动,那么是的,生命是预先确定好的。

如果你选择永远做你秉性的奴隶,生命是预先确定好的。

但最重要的事情是意识到:Time waits for no one.

能量的重新分配、我们如何管理我们的能量、我们将能量集中到哪个方向以及我们是加强或耗尽我们的能量等等,这里都能很好地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但是第三个维度——作为一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间。

时间一直在流逝。你不能使时间变慢,你也不能使时间变快。

你可以储存你的能量,你可以随意发散你的能量,你可以发展你的能量,你可以显著地加强或减弱你的能量,但是时间一直在流逝。

一个掌控了「时间」的人就掌控了生和死。他可以决定他是要活着还是死去。

一个掌控了「能量」的人会决定他的活动性质以及他如何活着。他完全地掌控了他的生但是没有掌控他的死。

一个掌控了「信息」的人、或者一个掌控了由信息所导致的个人秉性的人,或者说一个摆脱了由自身所携带的业力信息所导致的自然秉性的人,就能掌控他生命的品质——他在内在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这三个组成部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这三个组成部分合在一起就定义了你的「当下」。

如果一个人从内在掌控了这三种维度,如果你作为时间、能量和信息的结合体能有觉察地管理这三者,你其实是将自己从本我中释放了出来。

你终于自由了。

- End -

📚 本期阅读推荐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达原文

每一次读郑轶的文章,我都能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相似性」。仿佛这个人我认识了很多年,又或是,很快我们就会认识。

这篇《最令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而我所信仰的,是星辰宇宙》也是让我非常触动的一篇。尤其是当她写到: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会时不时切换到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去思考人类的未来。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对金钱名利世俗事务如此淡漠。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对探索那个精神性的维度如此沉醉。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对星空宇宙如此着迷。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我自己 personal life 都如此 fucked up了,却依然觉得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为人类做出贡献」。

「要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样的句子也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从小时候到现在的生活,偶尔我会非常清晰的感受到宇宙妈妈在打电话(calling)给我,偶尔当我意识混沌时也会听不清它的信号。但从始至终,唯一没有改变过的是,虽然声音的清晰程度因我的状态(being)而变化,但它多年来一直在持续的在我耳边「嗡嗡作响」。

只是,觉察这样的「声音」是否是自己以为的「远方的哭声」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并且终究是要通过入世修行来反复验证。

这也是「我以为的我」和「我以为的我以为的我」之间的战斗,谁都不想输。「我」是那个裁判,「我」也不知道谁会赢。

但我知道,赢下来的那个「我」,才是真正的我。

想起郑轶在文章中提到了电影《明日世界》。

电影里有一段台词:「 There are two wolves who are always fighting. One is darkness and despair. The other is light and hope. The question is... which wolf wins?

人们心中有两只狼在斗争,一只是黑暗与绝望,另外一只是光明与希望,问题是,哪只赢了?

「The one you feed. 」

你喂养的那一只。

这篇《左晖破界:“一”战略的本质思考》可以说这是我过去两周我读的最好的商业案例文章,而这篇万字长文的作者就是在上一期《第一性原理》中我曾致敬的李善友。

文章从底层逻辑一点点的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

  • 从垂直到平台,从C端到B端,从链家到贝壳,确实实现了一种完全不可能的跃迁。为什么贝壳成功了?

  • 为什么链家的经纪人不仅记得住小区几百户业主的名字,还能记得住业主家里狗的名字?

  • 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才能让 13 万经纪人每天按照同一标准工作?

  • 基于 ACN 合作网络,贝壳已经是几十万人规模的庞大组织,为什么左晖能高效管理几十万人?

  • 2013 - 2021 这8年时间,左晖已经知道自己身患癌症,每天都在死亡威胁的巨大压力下,他依然坚持工作。左晖的工作动力到底是什么?

善友教授说: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从浩如烟海的材料、视频里边,一点点地去走左晖走过的足迹。 讲左晖的案例,无关公司无关商业,是一个灵魂向另一个灵魂的致敬。

在这篇文章里,我不仅看到了左晖作为「企业家」和「行业领袖」的使命。

我也看见了他作为「人类」的使命。

📺 本周优质视频推荐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达原文

1948 年,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发表了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由此创立了经典的信息论,现在被称为「香农信息论」。在科学史上,香农是足以和牛顿、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天才人物。

香农作为信息论的奠基人开创了信息时代,用他作为个体的思维游戏,几乎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现在全世界每个通信工程的从业者,都在跟随着当年香农的理论,计算着信息传输中的带宽、压缩率、编码的成本。而这一切,都源于香农把信息量化的念头——他用数学语言量化了信息。

香农究竟帮人类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主要可以概况为两个

第一是在计算机方面,他让计算机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变成了可以帮人解决各种问题的思考工具。

第二是在通讯方面,他把千差万别的各类信息通通抽象为数字,提出「比特」的概念,搭建了一整套关于信息度量和信息传输的理论,推动了各种现代通讯方式的诞生,包括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移动通讯和互联网。

可以说,没有香农,就没有我们的信息时代。

此外,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这部纪律片拍的非常的有趣和富有创意。可以尝试访问下纪录片的官网:https://thebitplayer.com,或是仔细研究下纪录片的海报(下图)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导演和制片的用心。

Ele实验室最近正好退出了关于信息熵的科普视频,观看体验非常有趣,目前共有上下两集:

第一集:看见熵

视频对熵的一种微观解释进行了可视化,尤其是视频开头关于高尔顿钉板的实验,也是让我开了眼界。我顺便研究了什么是高尔顿钉板(Galton Board),不禁感慨:「正态分布」真的是这个世界的底色和宿命。

第二集:信息熵

信息熵,就是把一条消息中出现的所有字符做信息量的加权平均信息熵之所以叫「熵」,是因为它跟统计物理学中熵的公式几乎一样。在物理学里熵是在定义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信息熵也是同样的概念:越是看上去杂乱无章的消息,信息熵就越高。

而根据香农第一定律:任何编码的长度都不会小于信息熵,也就是通常会大于等于信息熵,当然最理想的就是能等于。

如果编码长度太短,小于信息熵,就会出现损失信息的现象。如果编码长度太长,信息熵太大,就会出现信息冗余,降低处理效率。

从这个视角来说:信息熵其实是「不确定性」的度量值,它成功地量化了信息和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程度。

信息熵增不一定是坏事,这个过程中「信息量」可能会通过整合而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但是最重要的是——从「不知道」变成「知道」的熵降过程中,锻炼自己获取、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

📰 本期研报推荐

点击蓝色字体可以直接阅读研报

对王慧文老师印象深刻,是来源于之前看美团的商业案例时,看到别人说过他有「极强的战略落地能力」。王慧文加入美团后,和王兴的分工十分明确,王兴专注于思考愿景、战略和公司管理,而王慧文则负责具体业务的执行。

王慧文曾经在 2020 年 9 月 25 日在清华开设了一堂「产品课』,我记得当时我只读过混沌整理的那一篇万字长文《高手如何做好决策?》,里面有一些有趣的观点令我对他的商业思考感到好奇:

  • 如果一件事情一开始什么都完美,你的同行们还没有脱颖而出,那说明你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

  • 几乎所有的领域,大部分决策者都没有有效信息、知识结构和判断方法做出独立判断,大家只能依赖专家或者从众,因此产生马太效应。

  • 后发优势之一就是,你不需要去说服很多人了,先发者要去说服很多人,痛苦是很多人完全不能想象的。

  • 一言以蔽之,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差别,创新者和后发者的根本差别,是创新者通常有思维盲区,而后发者思维盲区会小些。

  • 存量市场也是有机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和第一名做出差异化。

  • 如果你相信一件事早晚会发生,你就每 3 年试一次。

这周刚刚将《清华产品课的内容读完,最大的感触就是「务实」,从战略到执行层面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都讲的很深入浅出。虽然页数看上去很多(PDF 大概一百来页),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累,很快就读完了。

真心推荐给每一位对于「产品思维」和「战略落地」好奇的朋友。

王慧文之于王兴,有点像是库克之于乔布斯。

— END —

Newsletter 已支持 RSShttps://rss.zoepi.online免费订阅,如果无法订阅,请加我微信(ZoeB612)我会手动把你加到邮件组里。 网站运营初期,非常欢迎大家反馈。

Last updated